“情绪价值”的滥用和误用

近日,一位读者在评论我的一篇文章时使用了“情绪价值”一词,并且以此与“物质价值”相对。这正是当下中文互联网中流行的一种观点。他认为在婚姻中,如果男性提供了物质价值,那就不用提供情绪价值了,否则我们便是在要求一个“完美”的人。

我固然无法同意这样的看法,并且我认为,正是这种带有大男子主义色彩的看法,和其他许许多多因素一起,导致了当前婚姻中各种不容乐观的现象。

不过,让我更感兴趣的是他所使用的“情绪价值”一词。我从未在自己阅读过的心理学和人际关系科学的文献中读到过这个词。然而,在知乎这样的平台,某些看起来能够提供心理学“专业”意见甚或咨询的人士在大量使用这个词。而在国外类似的Quora或Reddit平台,“Emotional value”并没有得到同等的使用。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情绪价值”一词的源头指向的是经济或商业领域,而不是心理学。2000年,Janelle Barlow和Dianna Maul出版了一本书《情绪价值:创造与你的客户的强关联》,她们把“情绪价值”定义为“当顾客积极体验产品和服务时,他们的感受所具有的经济价值”。无论如何,这跟亲密关系没有什么关联。

尽管是谁最开始使用“情绪价值”,这件事很难考证,也不必考证。最早的使用者们不太可能是从商业领域移植过来这个词,而是自己生造的。一些人似乎特别钟情于“价值”这个词。比如在罗兰·米勒的《亲密关系》中译本中出现了大量的“奖赏价值”一词,比如“有奖赏价值的亲密关系”,然而一对照原文便能发现,所谓“奖赏价值”的原文全部都是“rewarding”,翻译为“奖赏性”更为合适,而“价值”就是译者生造的。同样的情况现在出现在了“情绪”这个词上面。

总之,中文世界中十分流行的“情绪价值”一词在心理学界并无直接对应物。在知乎,KnowYourself在“什么是情绪价值?”这个问题中,先是表示这个词来自商业领域,然后便把这个词套用到了亲密关系上。也有一位“投资学硕士”完全从经济学角度考虑了亲密关系中的价值。

然而,“情绪价值=情绪收益(体验到的积极情绪)-情绪成本(体验到的消极情绪)”这样一个商业领域的公式,真的能套用到亲密关系上吗?

在人际关系学中,社会交换理论或相互依赖理论提供了一个类似的公式,而这个公式是“结果=奖赏-成本”。奖赏(“rewarding”)指的是人际交往中任何值得拥有和受人欢迎的事物,这能给接收者带来愉悦感和成就感。成本(costs)则指的是具有惩罚性的、令人不悦的经验。奖赏与成本之和便是“结果”(outcomes)。

与“情绪价值”不同的是,相互依赖理论涵盖了人际交往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同一位美女约会的男性会因此感到愉悦(即便那位美女对他并不热情,因为高颜值本身就是一种奖赏),而他为约会付款则是付出代价。

乍一看,“情绪价值”似乎只是相互依赖理论的对情绪方面的特殊化,但事情却没有这么简单。在人际关系领域,即便存在“情绪收益”和“情绪成本”,那么它们的总和也不应该是“情绪价值”,而应该是“情绪结果”。只有在商业领域,结果才是“价值”。譬如,在一段婚姻中,一个人在其中感受到的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之和,就是这个人在这段婚姻中感受到的情绪结果,这个结果可能为正也可能为负。这样一个结果本身并无任何价值性,而只是一个事实。而这个结果之所以在商业领域具有价值性,则是因为这个事实对于商家的经济价值。总之,在亲密关系领域,“情绪价值”这种说法实际上混淆了事实与价值。

“情绪价值”这一说法的另一个潜在问题在于,它忽略了收益与成本之和为负数的可能性,毕竟“价值”这个词往往指的是正面性质,而“结果”则涵盖了正面和负面的可能性。

另外,明显的困难或许是,如何把“情绪”跟“价值”联系起来。当一位女士收到了男朋友送的一束花,她体验到了愉悦的积极情绪,男士也因此体验了积极情绪,而这种情绪有什么价值?当一位男士闷闷不乐地回到家,妻子见状询问他的状况并经过交流达成了共情理解,男士感到自己被理解了,在内心深处感受到了一种慰藉,这种情绪有什么价值?在这两个例子中的情绪都是有某种价值的,但是价值却截然不同,因为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显然,不同的情绪可能有不同的价值,甚至同样的情绪在不同的语境也有不同的价值。“情绪价值”这一说法并未指明什么东西。

最后,最让我担忧的却是“情绪价值”这一说法背后的经济论底色。把人际关系视为一种价值交换,正是人际关系学的社会交换理论的核心观点。然而,既有研究表明,太过于关注亲密关系中的收益与成本,会让人们忽略其他影响亲密关系成败的因素。比如,有时候你的亲密关系的成功与否有时取决于如何应对外部不可控的压力。

当然,更重要的是,把浪漫关系进行非浪漫的处理,并不是人们此时此刻的生活体验。亲密关系的经济论只是学者的研究工具,不是所有人去经历亲密关系的方式,否则的话,人们将会失去太多东西。(文/冷金乘)

发表回复